优秀日记

阿里的蓝图,超市零售行业的变革

    本周伊始,有关阿里的消息不断:先是阿里回归国内股市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再就是在10月19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拟投入280亿港元,直接与间接共持有高鑫零售72%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阿里与高鑫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11月,阿里巴巴就出资224亿港元,收购了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超市高鑫零售36.16%股份后。梳理下最近五年,阿里进行了诸多线下布局,随着阿里资本的雄厚,曾经的中国网络销售平台一哥,现在却积极开始了从线上转为线下的布局,这似乎与20年前阿里强调的“未来就是线上经济”的初衷有些不一致,阿里的转变是处于何种理由,积极布局线下的举动对将来的零售业有何影响?且看以下的阐述:

   一、网店经营者的经历

      我一好哥们,一直喜欢新事物,早在2010年就在阿里注册了网店,销售服饰产品,当时做的人相对较少,而相对于实体店,网络上销售商品的价格有优势,在水电费、员工成本上,当时的网店可谓是机会多多。按好哥们的预算,如果开设一个实体服装店至少需要3到4名店员,每天早早开门,晚上10点才关门,整天看店吗,人会疲惫不堪。有了阿里平台,多拍摄一些服装照片,放在网店页面,只要质量上佳,再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就能吸引顾客。但随着网店数量的增多,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光靠价格战是没有优势了。网店排名是评等级的,想要排名靠前,每年的费用不会少,如同央视的广告标王,价格逐年上涨。随着生意的暗淡以及网店经营费用上涨,不少4年的时间吗,好哥们的利润减少了一半,而后干脆注销网店转行了。同一时期,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很多网店经营者的身上。随着大量产品销售迁移到网上,单纯的价格战使得网店元气大伤,进而负担不起愈发昂贵的网店维护费,从而退出。

   二、阿里在同一时期的调整

      作为网店经营平台的阿里,当然也通过商家的经营情况明白了网店经济的处境,同质化商品和价格战是店家利润减少的源头,自己本身逐年上涨的网店经营维护费也是导致网店减少的一个原因。但近10年的网络经济井喷期使得阿里积累的大量的资金和供应商和需求方的相关信息,既然单纯靠提供网络店家经营平台的淘宝、天猫之路走得有些拘谨,那么带着支付宝掌控的雄厚资金和买卖双方的大数据进军线下,成了阿里在6年前制定的战略。马云和王健林在2014年初在央视打赌,实体经济在数年内是否会被网络经济打败。与其等待不如直接入手,也就在那一年,阿里开始并购线下的实体大超市,大卖场。先后把大润发,沃尔玛股份囊括其中,击败了风头正盛的苏宁。之所以这么做,是阿里掌握了买家卖家的大数据,知道哪种产品卖得好,那个地区需要哪种商品。在掌握了商品流和资金流的情况下,阿里开始介入热门商品的实际生产和研发,开始了技术储备,同时加强了老本行。服务于网络销售的大数据、云计算,阿里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去深挖,同时开设达摩院,去研究服务于电商和线下经济的技术,并推出相应的产品。

   三、垄断的进一步加强

     阿里的竞争对手,一路上从群雄逐鹿到了战国七雄,最终演变成三国鼎立,京东系、腾讯系,走的路和阿里类似,但又不尽相同,三巨头时代的竞争表面上是井水不犯河水,但实际上确是暗流涌动。线上竞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线下的地盘扩张又在加剧。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商家的买卖,阿里们实际上都无处不在了。很多大的连锁餐厅、电影院、大型超市都有巨头们控股的背景,你的每一次消费,开销多少,买了什么产品,以及消费频率等诸多信息都被大数据忠实的纪录了下来并传回服务器,进行比对和分析,阿里们会得出那种商品销售的好,那些功能是消费者喜闻乐见,那些品牌在同类商品中的表现价等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地区调集不同的商品,上架与下架都会有一个设置好的时间窗口,能够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买到自己喜欢的价格合理的,同时又心仪的品牌。阿里又可以把消费数据传导到生产者,促使生产商能做技术革新或者销售策略  调整,生产更多产销对路的商品。当然,除了阿里、京东、腾讯三巨头对线下零售的垄断,后来者再想进入该领域,会越发困难。

    综上,阿里本身是集商业信息的收集者,网店经营的平台提供者,消费者和卖家资金的中转站,新消费业态开拓者与一身的综合体,当线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同质化商品不能保证经营者有更多利润时,阿里凭借积累的信息、资金与技术走向了线下经济,或许将来,我们只要通过刷脸,扫描掌纹之类的支付手段就可以在阿里控股的无人商店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又或者在家就能收到无人送货机送来的网购产品。消费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与人性化,厂家只生产产销对路的商品,会把资源合理利用最大化。阿里也能通过便捷销售,在完善旗下大数据技术,充实蚂蚁资本的同时,变成了社会生产和零售的潜在指挥者。这或许就是阿里涉及零售行业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3 0
写日记